close

最近讀書的進度有些落後。每到一個新環境,就需要花上一兩個星期熟悉適應。當兵至今三個多月,沒想到就從成功嶺到東引,再到台南。一連換了三個單位,也當了三次菜鳥,一直在過著新兵的操累生活。私人的閱讀時間也因而被迫斷斷續續,忙時少看點,習慣之後時間多了就多看些。

上禮拜看完了藍鯨出版的《巧克力》,內容很豐富,可惜的是翻譯上略嫌艱澀拗口。尤其是西班牙人尚未侵犯中南美洲前的可可黃金時期,那段歷史距離我們遙遠,年份朝代也不甚熟悉,所以多花了不少時間消化。一直是到了可可傳入歐洲,在法國和義大利的推波助瀾下成為世界性的飲品和食物,才越看越對於巧克力的進展過程有了大致上的認識。

之後手邊接著看的是逯耀東先生所寫的《肚大能容-中國飲食文化散記》。這實在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飲食好書,強力推薦!說來巧合,前幾週我才到永和上海小館,做了這輩子第一次的本幫菜初體驗,正對本幫菜感到興趣呢。結果《肚大能容》書中〈去來德興館〉、〈海派菜與海派文化〉兩篇文章,便對於本幫菜的起源、菜系融合,以及自清朝開埠之後,由於商業發展而逐步演變形成近代上海獨樹一幟的所謂「海派文化」的典故,做了淋漓盡致的詳實說明。讀完後非常過癮,深覺見識長進不少。

多讀了一些書之後,漸漸發覺自己會有某種特別偏愛的飲食書寫風格。文章中對於食物的本質、演化、人文等皆有著墨,但也不希望像是歷史教材,硬得啃都啃不動。現在一時想到的代表人物,早期有逯耀東,近期的話,蔡珠兒也是我非常鍾愛的作家之一。在蔡珠兒的諸多著作中,我格外喜歡《南方絳雪》《紅燜廚娘》二書。在她筆下,食物像是有了生命,烹飪也成為一種人生觀的體現。

雖然逯耀東和蔡珠兒都在台灣生長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,也寫過不少台灣的飲食文章,可是整個寫作的重心,還是多偏重於大陸和香港。早期的台灣飲食風景,可以在焦桐主編的《台灣飲食文選Ⅰ、Ⅱ》中拼湊出大略的風貌。那段艱苦日子裡的樂觀積極生活態度,在每位作者的字裡行間一一充分展現,越嚼越有味。

當初在讀《週日的午宴》時,其實對於法國人幾百年來專注追求美食極致境界所花費的心力,和整個大環境由上而下提供的全方位支援很有感慨。那時會想,別人有米其林指南,有體制嚴格健全的AOC法定產區制度,反觀我們自己,有更悠久的飲食傳統,卻似乎始終缺乏一套規則(或者該說系統?),可以讓喜愛食物的人們有個能夠依循的指標。

不過,漸漸地,這個感慨變得越來越小。因為想通了一些道理。我不該羨慕別人的月亮比較大顆比較圓,而是應該更深入去接觸自身文化的豐富涵養。也許我們永遠無法養殖出舉世知名的貝隆生蠔、吐魯斯鵝肝,也難以精釀出布根地或波爾多品質的葡萄酒,但是,我們也有屬於本身特有,無法被複製的獨特飲食文化。

比方說,台灣的荔枝、芒果、香蕉、葡萄、鳳梨等水果,四方美味精湛的小吃,以及默默堅守本分崗位,專心致力在製作出各種頂級本土食材,等待伯樂來發掘的人家。

若是沒有一個明訂的標準,那我們便自訂標準,由品嚐食物的人透過自己的舌頭來分辨味道的優下,藉此要求更好更完善的飲食文化水平。那麼,我相信,這些值得人們珍惜的美好滋味,也會慢慢獲得應有的重視與價值。惟有堅定的信仰相信自己,且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努力不懈,才能夠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吧,我想。

不知不覺讀書心得寫得有點長。時間不早,該繼續唸書去了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one1013 的頭像
    stone1013

    阿敗碎碎唸

    stone1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